《聊斋志异》读后感(合集9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聊斋志异》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聊斋志异》读后感1中国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聊斋志异》共包括491篇短篇灵异小说。聊斋志异,顾名思义,“聊斋”是蒲松龄书屋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则指奇异的故事。小说中的题材十分广泛,内容极其丰富。
《聊斋志异》中,看起来偏重讲鬼、狐、仙、怪等奇异故事,其实都是人情世态,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作者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智慧。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确,《聊斋》中有很多作品,都是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巧妙地讽刺了社会的腐败和黑暗,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与当时的时代特征,表达了人渴求自由、不愿被世俗看法以及制度所束缚的愿望。
在名篇《席方平》一文中,席方平的父亲遭奸人陷害,席方平的魂魄在入城隍庙为父申冤无果后,愤恨不平,无奈之下,认为冥王能为自己申冤的他只好进入冥府。不料,整个地府全被羊惧收买了,他们相互勾结,上下串通,对席方平威逼利诱,想使他屈服。然而席方平铮铮铁骨,硬是不从,面对淫威毫不屈服,连对他用刑的鬼吏也肃然起敬。席方平面对的阴司地府,就是黑暗的封建社会的曲折写照,而鬼吏、狱吏、城隍、阎罗王正是在现实社会中的剥削者、压迫者的形象,他们在社会中充当的是残酷压榨下层劳动人民的角色,而席方平正式通过伸冤的方式对其抗争。《席方平》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映,方平的申冤不仅仅是一般意义的申冤,而是一种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而这种反抗精神,恰恰是生活在封建社会里的劳苦人民大众所需要的,鼓励着人们起来反抗剥削和压迫,而故事的最后,席方平遇到了二郎神并向其伸冤并得以昭明,也体现了下层人民受压迫无法反抗,只能期待更高层的解救,算得上是一种苦涩而又美好的期望。
同时在《聊斋志异》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塑造了很多女鬼的形象。这些女鬼大都在豆蔻之年死于非命,她们在蒲松龄笔下栩栩如生、富有才学、重情重义、多愁善感、天真善良、不愿为世俗所羁,而这些,恰恰是那个时候的妇女在现实社会中所罕见的可贵的品质,当时风气要求女子三从四德,而清朝对女性的压迫也是达到了顶峰,更出现了为了迎合男子审美而自残己身的缠足行为。作品中女鬼的形象,或者说这只是作者的一种幻想,因为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不存在的,这也更能说明了她们是作者心目中理想女性的寄托体。让我情有独钟的是《聂小倩》,它写出了聂小倩与宁采臣之间的真挚爱情。聂小倩在十八岁病死,被葬在破庙旁,被恶鬼逼迫去做害人的勾当。而宁采臣为人正直,不受金钱和美色的诱惑,最终他的品行感动了小倩。可以看到,宁采臣的这种品行,也是世间难能可贵的,作者最终给了他们一个幸福美满的结局,我想大概也是他对社会的一种希望和寄托吧。
电影《倩女幽魂》就是根据《聂小倩》而改编拍成的,但其实质没有改编,即歌颂人间真爱以及反对封建压迫。影片中宁采臣和聂小倩真心相爱,却总是受到树妖姥姥的阻碍,最后他们齐心战胜树妖,小倩也得以重生。其实,树妖姥姥代表的就是封建阶级的统治者,残酷地压迫、剥削着下层劳动群众。而最终宁采臣和聂小倩用他们的真爱冲破一切阻挠,也鼓励着人们勇敢地去反抗封建阶级统治,真正获得幸福。然而,在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自由只不过是空中楼阁抑或说是痴人说梦,所以《聂小倩》中所反映的也只是作者的一个美好的愿望,作者将他的美好愿望融入了《聂小倩》中,用这种虚拟中的美满讽刺现实中的黑暗与腐败。
“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这句话是《盗墓笔记》里的。《聊斋》也是如此。不难发现,《聊斋》表面写鬼怪,实则以鬼怪影射现实中的人,揭露和讽刺社会的黑暗,而且这些人的内心往往更加可怕。《聊斋志异》作为一本说鬼道神的小说,能够为世人所传颂且经久不衰,与它的内涵息息相关。正是关注到人性以及社会,聊斋才能在广大人群广受欢迎,小孩爱听它的鬼故事,大人则从中领悟道理。可以说,一本聊斋,说鬼道神,写尽人心。
《聊斋志异》读后感2《聊斋》的鬼狐类故事里,小翠是很喜欢的一则。其实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女子夜至与合昼出的故事,这个算是比较纯粹的爱情故事了。可能聊斋给人的感觉一直都是神魔妖怪,鬼狐异邪。所以拍出的电影始终脱离不了魔幻的影子,多了个蛇精的皇后,多了个邪恶的国师。用很多的电脑特技,做出很多貌似惊悚的画面,脱离的原著很远的一部电影,但是它挂着小翠的名头,总觉得不是那个味。有点怅然若失。
小翠的母亲因为多年前受过王家的恩惠,所以让小翠嫁到王家报恩,暗中帮助王家。化妆成宰相的摸样使有心人误会,而后又让王元丰穿黄袍马褂,给王元丰洗蒸汽澡,使其差点憋死。王家夫妇破口大骂,王夫人更是要与小翠同归于尽。然而事情总是留有悬念。宰相的装扮,使王家免去了有心人的阴谋,黄袍马褂又让一直设计害他的人落得流放的下场,王元丰呢,死后重生,由痴儿变为了正常人。其实影片的前半部分还是跟故事比较接近的。除了多出来的小翠母亲,老狐妖。老狐妖年轻的时候爱上了人间的男人,被那男子始乱终弃。最终狐妖由爱生恨,性情大变,恨透天下间所有男子。因为小翠是狐妖与那男子的所生,狐妖对小翠也是很冷漠无情。
影片的后半部分做了很大改动,比如妖怪国师,还有个跟老狐妖势不两立的蛇精,蛇精幻化成美丽的女子,蛊惑了皇上,在国师的帮助下,使她成了宠爱有加的妃子。某夜蛇精误沾了雄黄,与皇上亲热的时候突然变回原型。皇上被吓晕了过去。而后国师蛇精对苏醒后的皇帝说,这是做梦。但是皇上此时已经对蛇精半信半疑了。看这电影已经是好多年前的事了,所以有些情节已经不太记得。后来蛇精在公众面前原型毕露,经过一番打斗之后把王元丰作为人质抓走。后来小翠的母亲回心转意与小翠齐心合力打败了蛇精,并将其杀死。嗯,里边还有个雷震子吧。最后小翠变为了凡人,而王元丰也还是回复成了那个傻子。
也许导演这么安排也许有他的原因吧。对小翠的母亲,小翠完全当成了一个人来描绘。比人更加的纯粹。老狐妖因为被深爱男人的背弃而觉得世间所有男子都是不可信的,转而变得情绪无常,性格乖僻,而又始终记得二十多年前王元丰父亲的一念之恩,让自己的女儿去报恩,虽说有些极端,却也是爱憎分明的。小翠为了救自己所爱之人情愿牺牲自我,在王元丰受蛇精蛊惑之时对其粗暴冷漠之时始终不离不弃。蛇妖为了早日完成自己的修行,使用邪门歪道。国师虽是人,却与妖相互勾结,邪恶丑陋。远不及狐妖的小翠母女可爱。故事虽说是说人妖外道。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在说人性二字,真善美,假恶丑。
嗯,有些扯远了。王元丰最后还是变回那个痴儿,与小翠天真的玩着蹴鞠。也许人还是痴傻点好吧,只有痴傻才不会那么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参与背弃利用勾心斗角自相残杀。
电影中的王元丰是由林志颖扮演的,他有着天生的 ……此处隐藏7604个字……,那么松龄为什么要用它们做为素材呢?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然而只要是别的“东西”,便一目了然。待他们将这些“东西”嘲笑一番,却恍然大悟:哦,原来这就是我们自己。
以比较幼稚的分法,鬼狐精怪也就分那么两类:要么是好的,要么是不好的;要么是奸诈的,要么是真诚的;要么是深邃的,要么是无知的。它们的分类的确比较明显,人可就不一样了。
人有时看狐,觉得狐比人好;而狐看人,又觉得狐不如人。在人看来,鬼狐自由;在鬼狐看来,人活得踏实。在人看来,鬼狐法力无边;在鬼狐看来,平凡是福。于是,人认为鬼狐没有要“成人”的理由,然而,鬼狐们却为此而绞尽脑汁。
鬼狐之中,道行高的,此志不渝;道行不足的,前仆后继。不少的鬼狐有着悲惨的下场,或是魂飞魄散,或是含恨而终。对于它们来讲,成人的道路是那样的崎岖,那样的艰险。多少得道高僧,多少降妖术士,他们本着“狐是狐,人是人”的“公理天命”,狠狠地挡在了鬼狐们成人成仙的路上。可是鬼狐们屡败屡战,就算尸骨无存,也在所不惜。人们看来,鬼狐们是那样值得同情的角色,那些所谓降魔服妖的道士和尚又是那样的多管闲事、冷血无情。尽管如此,人们却仍是对鬼狐们敬而远之,他们怕它们那种追求时的顽固,追求时的阴险,追求时的不惜一切。鬼狐们的追逐已经不是可以轻易放下的欲望,而仿佛有这一种不知名的力量在支配着它们。那种不知名的成人或是成仙的欲望,逐渐集结成了一种盲目而可怕的追求。在它们的心中,就有这么的一个信念: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人”字,是一种奢侈。于是,或是诱惑,或是惊吓;或是勾魂,或是索命;或是投之以情,或是杀之以暴。然后,鬼狐们得以换上了人的衣裳,尝着人间的疾苦,经历着人世的生老病死,而无怨无悔。
而活在尘世中的人,却为了得到鬼狐所抛弃的长生不老,千辛万苦。为了得到鬼狐所不屑一顾的高超法力,不惜上刀山、下油锅。
有时候觉得,要是两者可以一开始便将角色对换,那也许就没有了不必要的悲剧。其实,即便将他们的角色对调,结果还会是一样的,因为两者都会追逐对方的角色。
在没有鬼狐的现实社会中,人却有着同样的追逐。只要人与人之间没有绝对的平等,那么这种追逐便无休无止。过着幸福小日子的老百姓们,都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升官加禄。而那些位高权重的人,在心底却向往着平凡的日子。于是,在这两者之间,便是一种思想追求上的循环。穷人一旦变成了富人,便会怀念穷人的生活;富人若不幸变成了穷人,也自然会回想那富人的生活。当然,在这之前,有一段艰苦的追逐,甚至有痛苦的悲剧。
其实这种无谓的追逐也不只是存在于像穷人和富人这样有着明显差距的两者之中。人,总是这样的观念:别人的东西总是比自己的好。就是两样完全相同的东西,在一个人看来,也会觉得对方的比较好。于是便有了这样的一种人,他们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东西,甚至是性格。在寻觅之中,他们看不见原来的自己。他们将别人的优点看成是不可多得的优点,却将自己的亮点一味地抹杀。有朝一日,当他们真正地变成了另外的一个人,也许就只会对着往昔的日记问到:陌生人,你到底是谁?
就像《聊斋志异》中的鬼狐精怪,追逐的低手,却是遗忘的高手。
倘若鬼狐安心做它们活得如浮萍一样的鬼狐,人安心做他们平凡甚至于庸俗的人,世上当然是能太平些许。但那停歇了的追求,那所谓的安宁,却会使尘世不但少了些引人的故事,更是没有了进步的光彩。现实之中,亦当如此。
再读《聊斋》,再得后感。不去感慨鬼狐精怪的报恩复仇,不去叹息人世间的世道炎凉,不去讨论人怪之间的孰对孰错。偶得谬感,不知所言。
《聊斋志异》读后感9如果说《红楼梦》是古代白话小说的巅峰,那么,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古文言小说的顶峰。这是一部短篇小说集,狐鬼精怪,无所不有。人间,冥府,仙界,没有界限,来去自如。人有情,鬼怪狐仙亦有义。古人的想象之丰,思考之深,文笔之美,令我这个现代人佩服至极。
昨天刚读了其中的一个故事《西湖主》。故事有趣,又引人深思。话说一个叫陈允生的人,大概用现代的身份来定论的话,就是一个“秘书”。有一次陪同上司泛舟洞庭湖。就是我们读过的“八月湖水平”“波撼岳阳城”的洞庭湖。洞庭如此的烟波浩渺,此中定不乏精怪了。陈允生的上司射中一条猪婆龙,尾巴上还衔着一条鱼。陈见其哀哀有求生之相,于是敷药救之,放生水中。
此后若干年,有一次陈生复过洞庭,舟覆水中,幸得漂流上岸。他迷路山中,误闯入一园中,楼台殿阁,高耸入云,百花繁盛,鸟雀啁啾,好个人间仙境。接下来,陈生被当歹徒捆住,他只以为必死无疑,却峰回路转,与园中主人之女喜结良缘。陈生一穷书生,一夜间富可敌国。从此,良辰美景,佳人相伴。原来,这家主人就是洞庭湖主,也就是“西湖主”,相当于湖中的龙王。当年陈生所救之“人”,就是湖中龙王之妃,衔尾之鱼乃其仆从。
更奇异的情节在后面。陈生似有分身之术,半年后,一个陈生在老家陪结发之妻生活,当然也是富贵终生,儿孙满堂;另一个陈生与西湖主公主,日日笙歌燕舞,山珍海味,过着逍遥快活的生活。
读完故事,我的感受有三点。
首先是,故事教人“为善”,才能达成人生的终极目标。其实,我更觉得文中的陈生是一个尊重生命的人。面对被流箭所伤的生灵,他顿生恻隐之心,以自己的心痛体察到对方受伤动物的哀痛,转而放归湖水。山川日月,风月同天。人和野生动物共生蓝天之下,大地之上,同是大自然的造化之物。大家各自生存有道,它未伤人,你何伤它?天理第一道,我觉得应该是“生命平等”之道。联系我们的疫情,新冠病毒在人类间的传播,是不是因为有些人违反了“生命平等”之道,而造成的大自然的惩罚呢?
其二,我觉得,本故事把追求富贵当成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不对的。这个是古代封建社会,封建思想所致,当然,作者蒲松龄也没跳出这个圈子。古人读书的目的,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一斑。“黄金屋”代表富贵,“颜如玉”代表美女,这些都是封建思想的糟粕(垃圾)。我们现代人读书,其目的,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考取功名”了,我们应该有更高的追求,精神上的追求!我们读书的目的,在于提升自己,既包括知识的,又包括灵魂的。这个灵魂的,就是价值观。继续联系我们当下的“国难”“疫情”,你最敬佩什么?(思考三秒钟)是不是钟南山院士?是不是“白衣战士”?对,他们不仅仅是“白衣天使”,更是“白衣战士”!你最感动的是什么?(思考三秒钟)是不是爱国情?是不是中华民族的团结情?
那么我们再来思考,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还是富贵吗?不是!是那神圣的科学,它无穷的奥秘,吸引人类探索的脚步不辍地前进。科学才是全人类的福祉!人在追求它的路上,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啊!
在这个科技发达的今天,一部车子,一座房子,早已是寻常百姓之物。当一个人有了更高的精神目标,无数的钱财,只能算是风中飘飞的纸。我们好好定位我们的目标吧!
其三,作者文中的“分身术”的想象,是否应和了现代未解科学之谜的其中之一,那就是——多维空间!或者用一个比较时髦的词形容,那就是“穿越”。呵呵,宇宙无限广阔,比宇宙更广阔的是人的大脑啊!在追求科学的道路上飞驰吧,探索吧!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4 宏涛语文网 www.jixieht.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