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

时间:2025-02-07 07:11:17
大学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学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读后感1

今天晚上大宝睡得早,我和老婆也难得落得清闲,所以我们夫妻二人坐在一起闲聊一会。聊天的主题主要围绕着读书以及她工作上的趣闻轶事。我跟她说,我现在每天有两件事不做的话,心里会很慌。第一,见不到你们娘俩;第二,不读书。这是真真切切的感受。我自己都感到很疑惑,不知从何时开始,读书已经成为了我生活中的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当然,这是一件好事,我应该高兴,而且应该感谢我的老婆和孩子,是她们娘俩彻底将我改变,还应该感谢的是我选择了攻读博士学位。

最近,读了《大学》和《中庸》之后发现我大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留传下来的东西真的是瑰宝,老祖宗传下来的知识的确值得现代人学习和传承。先简单说说《大学》,大学之道,讲究的是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则是核心。家、国和天下是由一个个的个体“人”组成,一个人如果每天不学无术,自身的学识、德行都无法使这个人在家中维系一个稳定的地位,那么,这个人更谈不上治国和平天下了。

再谈谈《中庸》,诚乃至圣之道,非常人可及也。想要做到至诚之人,就一定要先做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是《中庸》的主要观点,至诚之人可以做到做事不偏不倚,处事不惊,明辨是非,谨言慎行。读到这里,我想起了高中时期班主任给我们定下的班规,即“诚实博学、慎独笃行”。原来老师也是受到《中庸》的启发后,给我们定下这个班规。当时,班主任还给我们解释了班规的含义,但当时似懂非懂。现在,细细想来,才明白班主任所要传达的意思。老师是想教给我们,做事要诚,学习要博,独处时要谨慎,行动要切合实际。

果然,一个人还是要不停的读书才能慢慢体味人生,才能为今后的人生之路找到一个明确的方向。今吾已三十有一,明此道理,为时不晚,只有不断修饬自身才行。而且,需为子女做个好榜样。

大学读后感2

初次看《怪兽电力公司》的时候,我就被它的画面所折服,我实在无法想象这是20xx年的作品,一个电脑没有普及,硬件配置极低,技术并不先进的年代。

《怪兽大学》是《怪兽电力公司》的前传,毛怪苏利文和大眼仔麦克是怪兽电力公司的传奇组合,但却没人知道他们的奋斗史。

故事里,麦克是一个学习极好,被人们称为大眼仔的独眼怪。而苏利文呢,他是一个有着优良血统的怪兽。

在OK社这个小团队里,麦克凭借宽广的知识面和乐观向上的态度,运筹帷幄,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挖掘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将所有人拧成一股绳,斩关夺隘,最终杀到惊吓杯总决赛。他可爱的外表决定了他从生下来就不可能是一个惊吓专员,无论他再怎么努力,但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领导者,他可以调动团队,激励团队,拉近团队,指引团队向着一个方向前进,获得胜利。苏利文是一个实践者,他不愿意花时间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他不会把事情搞砸,他能够通过自身的先天优势把工作做完整,但他不会费心力思考、不可能创造性地完成工作。老唐、泰瑞、泰锐、史乖宝、阿拱,他们也有梦想,他们踏实肯干,但他们缺少一个领导者,给他们提供方案,指引方向。他们习惯了OK社没头苍蝇般无忧无虑的懒散日子,但经过一番砺练,在夺旗比赛中,他们也开窍了,在充分理解了规则的基础上,兵行险招,夺得胜利。

上帝是公平的,他创造了世界,就要给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安排守护者。各行各业都需要专业的人才来维持它的稳定运转,来保持社会的平衡。每个人的角色不同,但对于眼前的工作岗位却是不可缺少的,对于世界的意义也是同等重要的。

大学读后感3

用了不长的时间,我便读完了季羡林的《留德十年》,留德十年 蒋贞。它是季羡林在耄耋之年用来回忆往昔的著作,它简单而直白,可它却不是我的那杯茶,我无法对它产生心有戚戚焉的感觉。

但是,季老毕竟是大家,在这本普普通通的书中,还是有不少值得深思的地方的。比如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以及时代背景下的那群人们。我认为,这本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间段:到德国之前的时期,在哥延根的时期,回到大陆之前的时期。下面我想以时间为线索,谈谈我对这本书的理解。到德国之前的时期不得不说,我在读这段经历时是相当开心的。

因为我看到大师也有像普通人一样为未来彷徨不知所措的时候。当时的季羡林,在工作中由于“很安静”而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他想要离开,却觉得人海茫茫,没有一个归宿。这样孤单迷茫的心情相信大多数人都经历过吧。

可是大师比我们究竟强在哪里呢?往下读你就会知道,真正有智慧的人是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的。季羡林就是这样,他知道自己的追求,所以尽管家庭困难,前路不明,他依然踏上了去德国的求学之路。在哥廷根的时期告别了最初的迷茫,季羡林毅然选择了印度学作为自己的主系,可是他在选择副系的态度上却让人惊讶。他写道,“我在国内就立下大誓:决不写有关中国的博士论文。”我不大了解季羡林,不知道他是在何种情况下说出了这样的话。

我想,他大概是因为太厌恶那些投机取巧的留学生,所以急切的想要和他们划清界限吧。在国外用老庄谋得博士的头衔,回来却讲康德和黑格尔,这样的中国留学生是季羡林明确鄙视的对象。可是,从我内心来说,一个人难道不能既倾心于老庄的睿智,又爱慕康德和黑格尔思辨吗?这样的想法未免有些偏颇,但是季羡林对老师的虚心,对治学的严谨,以及对艰苦生活的积极态度,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回到大陆之前的时期当季羡林完成学业之后,他终于要回到祖国了,可是它却对德国产生的深深的留恋和不舍。

这一点上我是非常理解他的,不是他爱国爱的不深,而是他生活了十年的哥廷根实在是给了他很多东西。那里有欣赏鼓励他的良师,有能陪他畅谈的益友,有温暖慈祥的女房东,还有那个为了他终身未嫁的美丽女子。更重要的是哥廷根给了他一个能让他安静做人,安静治学的环境,这对于一个学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啊。就像季羡林的老师吴宓说的,“世事纷纭果造因,错疑微似便成真。”有时候,生命中的一个很小的细节,就有可能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莫大的影响,这是多么神奇的一件事啊。就写到这里了,突然觉得没啥话好说了。

其实我看书总是抓不住重点,比如看《留德十年》,我就没看出(“先生当年抛家傍路赴德求学德经过.......友人情深。”------百度百科)之类的东西,反而记住了他在德国虽清贫但可以从心所欲的生活。这也算是种另外的收获吧。另附回复:以耄耋之年,回忆前尘过往。自然不是让你以他的心态来品味人生。而是试图让你了解,人生一世,有些事情,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看淡——比如名利。有些事情则是伴着岁月流逝,历久弥香——譬如友情。不是要你完全读懂没有领略过的人生阅历。而是希望你能看到,人生如戏,到未必是空话。跌宕起伏的景色,自己也曾领略,往往身如不系之舟,如何能从容招架,才是你需要去慢慢修 ……此处隐藏4509个字……是不认真,测验很考试成绩总是不好。我应该向高尔基学习,高尔基对学习总是那么认真,总是那么努力。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这本书让我知道了高尔基对生活的态度,让我懂得了人要努力为生存,为自己的梦想而去奋斗。

大学读后感9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教师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

由此看来,我作为教师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特别是在学习了魏书生老师的教育理论后,我也曾刻意仿效,在班上定下“规矩”:凡是老师或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就要当场表演一个节目,没想到这一举措竟然让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威信。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我也自觉“遵规守章”,每次都认真的为学生唱一首歌。这样的“惩罚”却博得了学生的欢心,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也许,这正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时,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

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内容丰富,高瞻远瞩;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近学生所获得的硕果。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彻了,因为对这些经验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

特别是在课堂中,我常与学生一起做同样的事,甚至是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比如我的倾情的示范朗读,我的感情丰富的下水文,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近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终身从教的最大追求。 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常读书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人——环境”系统。

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大学读后感10

《大学》原本是名列五经的《礼记》中第四十二篇,宋朝的程氏兄弟把它抽出来单列,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大学》是四书五经当中最短的一篇,共十一章,仅有1700字左右。虽然很短,但却讲出了一个人由凡转圣的途径,若人能够依照大学的教诲,进修德行、钻研学问就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一生受益无穷。退可善其身,进可报天下。

《大学》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觉得这条可以作为所有大学的校训,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人生的意义吗?再看看当今的大学,仿佛离这三条基本的方向还相差的挺远,大学的教育不仅仅是授人以技,更重要的是授人以道。之后这本书还说了实现这三条基本方向,实现天下大治的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八条途径又以修身为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意修身为本。”如果修身搞不好,治国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是给我感悟最深的一句话,它的意思是“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寒窗苦读十几年多数是为了金榜题名。但上了大学我又不免迷茫,我们要如何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呢?再没有老师象以前那样时刻监督自己了,我们只能靠自觉。所以我们要去认识事物,接触事物。只有彻底研究事物的原理我们才可能获得有用的知识。关于做学问,《大学》里引用了一句《诗经》中的话“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做学问就像磨制一块精美的玉器那样,需要反复的为之,精益求精。做学问如此,磨练德行也是如此。接着又提到了诚意的根本“勿自欺也”,所以说君子在独处的时候,更要小心谨慎,不敢随便。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我们可以不求自己有多高尚,但在待人接物方面至少要做到真诚吧。以心换心才能走得更远。

把《大学》读了之后,真有一种相见恨晚、醍醐灌顶的感觉。希望此类的国学经典能让更多人受到教育启发。

《大学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4 宏涛语文网 www.jixieht.com 版权所有